负责国际单位制(SI)的机构是国际计量委员会(CIPM,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),该委员会是 国际度量衡局(BIPM,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) 的组成部分。BIPM 是一个国际组织,负责确保全球范围内的单位和标准的统一与一致性。
7个物理量
列表
物理量(中英文) | 物理量符号 | 单位名称(中英文) | 单位符号 |
---|---|---|---|
长度(Length) | l, x, r | 米(Meter) | m |
质量(Mass) | m | 千克(Kilogram) | kg |
时间(Time) | t | 秒(Second) | s |
电流(Electric Current) | I, i | 安培(Ampere) | A |
热力学温度(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) | T | 开尔文(Kelvin) | K |
物质的量(Amount of Substance) | n | 摩尔(Mole) | mol |
发光强度(Luminous Intensity) | I_v | 坎德拉(Candela) | cd |
2019定义变化
2019年,国际单位制(SI)进行了重大修订,标志着测量单位定义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。这次修订的主要特点是全部基本单位的定义都 基于自然界的基本物理常数 ,而不再依赖于物理实物标准。这种方法使得单位的定义更加精准、稳定,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来更好地复现。
物理量 | 单位 | 历史定义 | 现代定义 |
---|---|---|---|
长度 | 米 (m) | 1793年: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千万分之一 | 1983年:光在真空中在1/299,792,458 秒内传播的距离 |
质量 | 千克 (kg) | 1795年:国际原型千克(铂制原型) | 2019年:基于普朗克常数h = 6.62607015 × 10^{-34} 焦耳·秒 |
时间 | 秒 (s) | 1956年:地球自转周期的1/86,400 | 1967年:铯-133 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的9,192,631,770 次振荡 |
电流 | 安培 (A) | 1881年:通过电磁力的实验定义 | 2019年:基于基本电荷e = 1.602176634 × 10^{-19} 库仑的固定值 |
热力学温度 | 开尔文 (K) | 1954年:水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定义为273.16K | 2019年:基于玻尔兹曼常数k_B = 1.380649 × 10^{-23} 焦耳每开尔文的固定值 |
物质的量 | 摩尔 (mol) | 1971年:含有与0.012 千克碳-12同样多的实体颗粒数定义为1摩尔 | 2019年:基于阿伏伽德罗常数N_A = 6.02214076 × 10^{23} 粒子的固定值 |
发光强度 | 坎德拉 (cd) | 1946年:基于黑体辐射,温度为2046K 的铂在凝固点时的发光强度定义 | 1979年:基于频率540 × 10^{12} 赫兹的单色光源在每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强度为 1/683 瓦每平方弧度的值 |
关系图?
1983:
2019:
定义
时间(秒,second,单位符号:s)
秒是铯-133 原子的振动9,192,631,770次所需要的时间。
铯-133(^{133}Cs)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通常用符号 \Delta \nu_{\text{Cs}} 表示,单位是赫兹(Hz),表示每秒的振荡次数,其数值固定为:
演变
- 17世纪:秒作为时间单位被引入,定义为一天的1/86,400,基于地球自转。
- 1956年:秒被重新定义为回归年(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平均时间)1/31,556,925.9747,以提高精度。
- 1967年:铯原子钟定义被引入,秒被重新定义为铯-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对应辐射周期的9,192,631,770倍。
长度(米,meter,单位符号:m)
米是光在真空中用1/299,792,458秒时间走过的距离。
光速(c)是在真空中光传播的速度,其数值是一个固定常数,定义为:
演变
- 1793年:米被定义为地球从北极到赤道的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。
- 1799年:米被重新定义为一根铂金属杆的长度,称为米原器。
- 1889年:米被重新定义为国际米原器的长度,该原器由铂铱合金制成。
- 1960年:米被重新定义为氪-86原子辐射的波长的1,650,763.73倍。
- 1983年:米被重新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以1/299,792,458秒的时间传播的距离,基于光速。
质量(千克,kilogram,单位符号:kg)
Kibble天平(Kibble Balance,也称为瓦特天平)是一种用于精确测量质量的实验仪器,它在2019年国际单位制(SI)重新定义千克时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千克通过一个叫做普朗克常数的物理常数来定义的。当其以单位 J·s 表示时,其等于 kg·m²·s⁻¹。它是在米和秒已分别通过光速 c 和铯-133跃迁频率 \Delta \nu_{\text{Cs}} 来定义的基础上定义的。
普朗克常数
普朗克常数(符号:h)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常数,它描述了能量(E)与频率(\nu)之间的关系。其数值为:
普朗克常数通过以下公式将能量与频率联系起来:
E = h \nu
- E:能量(单位:焦耳,J)
- \nu:频率(单位:赫兹,Hz)
演变
- 1795年:千克最初定义为1立方分米(1升)水在4°C时的质量。
- 1889年:千克被重新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,国际千克原器是一块由铂-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。
- 20世纪中后期:由于国际千克原器的微小质量变化,科学家开始寻求基于自然常数的新定义。
- 2018年: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,千克将不再依赖实物基准,而是基于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。
- 2019年5月20日:千克的新定义正式生效,基于普朗克常数(h)的固定值,通过瓦特天平等精密仪器实现质量的测量。
为什么kg而不是g?
历史原因??法国大革命时期将质量的单位定义为1立方分米(1升)水在4°C时的质量。
电流(安培,ampere,单位符号:A)
安培单位的名称来自法国物理学家安德烈-玛丽·安培(André-Marie Ampère,1775–1836),他是电磁学的奠基者之一。
安培的定义依赖于基本电荷 e 的固定数值。通过测量每秒钟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,可以定义电流的大小。如果每秒通过 1/e 个基本电荷的电量,就是1安培的电流。
基本电荷 e 的固定数值为 1.602176634 \times 10^{-19},单位以库仑(C)表示,等于安培秒(A·s)。
演变
- 1820年代:法国物理学家安德烈-玛丽·安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,提出了安培定律,为电磁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,电流单位“安培”因此得名。
- 1881年: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被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正式采纳,开始在国际范围内使用。
- 1908年:安培被正式确立为国际单位制(SI)中的基本电流单位,成为全球通用的标准电流单位之一。定义1秒时间间隔内从硝酸银溶液中能电解出1.1180002毫克银的恒定电流为1安培,又称国际安培。
- 1948年:安培的定义被描述为:两根无限长、平行导体在真空中相距1米时,产生每米2 × 10⁻⁷牛顿的力。这是一个基于力学的实验定义。
- 1950-2010年代: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安培的测量精度不断提升,达到了千万分之一的精度,推动了高精度电流测量技术的发展。
- 2018年:在国际单位制大会上,安培的定义被重新确定为基于基本电荷(e)的物理常数,以提高科学计量的精确性和一致性。
- 2019年:从5月20日起,安培的新定义正式生效,定义为:1安培是每秒通过某一导体横截面的1库仑电荷,即6.241 × 10¹⁸个基本电荷通过某一点。
为什么是安培而不是库伦?
在早期实验中,电流的测量相对更为简单和直接。例如,电流可以通过电磁效应测量(如安培的实验),而电荷(库仑)通常需要通过复杂的静电实验来测定。电流的测量简单而精确,使其成为定义电学单位的一个实用选择。
热力学温度(开尔文,kelvin,单位符号:K)
开尔文基于玻尔兹曼常数 k 的固定数值。
玻尔兹曼常数(Boltzmann constant) k 的固定数值为 1.380 649 \times 10^{-23},单位以 \text{J}\cdot\text{K}^{-1} 表示,等于 \text{kg}\cdot\text{m}^2\text{s}^{-2}\text{K}^{-1}。它将物质的温度与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联系起来。在微观尺度上,温度实际上反映了分子或原子的运动强度,而玻尔兹曼常数则将这种运动的能量量化。
演变
- 1848年:威廉·汤姆森(后来的开尔文勋爵)提出绝对温标的概念,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循环。
- 1850年代:汤姆森进一步发展了热力学理论,推动了对绝对零度的认识,即所有分子运动停止的最低温度。
- 1860年代:汤姆森的绝对温标逐渐被科学界接受,并用于描述热力学过程中的温度。
- 1892年:汤姆森被封为开尔文勋爵,以纪念他对物理学,特别是热力学的贡献。
- 1968年:国际单位制(SI)将开尔文温标命名为“Kelvin”,以表彰开尔文勋爵的贡献,符号为K。
- 1954年:开尔文被正式定义为水的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1/273.16。
- 2019年:开尔文被重新定义为基于玻尔兹曼常数的单位,确保其与物质热力学能量的直接关联。
物质的量(摩尔,mole,单位符号:mol)
摩尔这个术语直到1900年左右才出现,源自德语单词“Molekül”(分子)的缩写Mol。摩尔在化学和物理学中扮演了一个桥梁角色
一摩尔包含精确的 6.02214076 \times 10^{23} 个基本实体。这个数值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。一个基本实体可以是一个原子、一个分子、一个离子、一个电子、任何其他粒子或指定的粒子组。
阿伏伽德罗常数 N_A 的固定数值6.02214076 \times 10^{23}。
演变
- 1811年:阿伏伽德罗假设 - 提出相同温度和压力下,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。
- 1865年:洛施米特估算分子数量 - 洛施米特首次估算单位体积气体中的分子数量,开启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之路。
- 1909年:让·佩兰测定阿伏伽德罗常数 - 通过布朗运动实验,佩兰首次精确测定了阿伏伽德罗常数
- 20世纪初:密立根油滴实验与普朗克常数 -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电子电荷,普朗克通过黑体辐射研究间接验证阿伏伽德罗常数。
- 1971年:摩尔成为SI基本单位 - 摩尔被定义为含有与12克碳-12中原子数相同的基本实体的物质的量。
- 2019年:摩尔重新定义 - 摩尔被定义为包含6.02214076 × 10²³个基本实体的物质的量,不再依赖特定物质。
发光强度(坎德拉,candela,单位符号:cd)
坎德拉是光度学photometry(即通过人眼视觉系统感知的光的科学)的SI基本单位。它不代表物体发出的总光量——我们使用流明,来表示总光通量。它不用于测量所有类型的电磁辐射(比如对于无线电波、X射线等我们的眼睛无法检测的光)——我们使用瓦特来表示。坎德拉的特殊之处在于,它只测量我们能看到的光,来自我们能看到的光源,直接进入我们眼睛的光。
坎德拉(符号:cd)是发光强度的单位。发光强度描述的是光源在特定方向上发出的可见光的强度。坎德拉的定义基于人眼对光的响应,特别是在绿光(频率为 540 \times 10^{12} 赫兹)频率下(因为人眼对这个频率最为敏感)。
光效 K_{\text{cd}} 的固定数值为 683,单位用 \text{lm}\cdot\text{W}^{-1} 表示,等于 \text{cd}\cdot\text{sr}\cdot\text{W}^{-1},或 \text{cd}\cdot\text{sr}\cdot\text{kg}^{-1}\text{m}^{-2}\text{s}^{3}。
演变?
坎德拉的名字源自拉丁语中的“蜡烛”。一个一坎德拉的光源在人眼看来仍然像是过去的蜡烛一样明亮。
- 蜡烛标准(Candlepower):最早的坎德拉是基于蜡烛的亮度。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蜡烛作为参考,比如英国的鲸脂蜡烛和德国的赫夫纳灯。但由于蜡烛燃烧不稳定,亮度差异较大。
- 国际烛光(1909年):为了统一标准,美国、英国和法国采用了基于碳丝灯泡的“国际烛光”。这个定义比蜡烛稳定,但仍然不够精确。
- 黑体辐射标准(1937年):科学家转向更精确的标准,定义坎德拉为在铂熔点(1770℃)下,黑体(理想的光辐射体)发出的光强度。这种方法更为精确和稳定。
- 现代定义(1979年):坎德拉的定义与人眼的感知相结合,基于绿色单色光(频率为 540 \times 10^{12} 赫兹),并定义为该方向上辐射强度为1/683 瓦每球面度的光源亮度。绿色被选中是因为人眼对它最敏感。
- 重新定义(2019年):坎德拉的定义进一步精确化,并与其他国际单位(如千克和秒)挂钩。虽然定义的数学表达更复杂,但实际亮度并没有变化,仍然基于特定频率的光辐射。
光度学与辐射度量学
- 光度学(Photometry):测量的是人眼能够感知的光,即与人类视觉相关的光量。
- 辐射度量学(Radiometry):测量的是电磁辐射的总能量,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的辐射(如红外线、紫外线等),与人眼的感知无关。
物理量 | 光度学(Photometry) | 辐射度量学(Radiometry) | 光度学单位 | 辐射度量学单位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辐射功率/光通量 | 光通量(Luminous Flux) | 辐射功率(Radiant Power) | 流明(lm) | 瓦特(W) |
辐射强度/发光强度 | 发光强度(Luminous Intensity) | 辐射强度(Radiant Intensity) | 坎德拉(cd) | 瓦特每球面度(W/sr) |
辐照度/照度 | 照度(Illuminance) | 辐照度(Irradiance) | 勒克斯(lx)= lm/m² | 瓦特每平方米(W/m²) |
辐射亮度/光亮度 | 亮度(Luminance) | 辐射亮度(Radiance) | 坎德拉每平方米(cd/m²) | 瓦特每平方米每球面度(W/m²/sr) |
辐射出射度/光出射度 | 光出射度(Luminous Exitance) | 辐射出射度(Radiant Exitance) | 流明每平方米(lm/m²) | 瓦特每平方米(W/m²) |
概念:
- 光通量:表示光源发出的总光量。单位为流明(lm)
- 发光强度:光源在某一方向上发出的可见光强度,单位为坎德拉(cd)。
- 照度: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可见光,单位为勒克斯(lx = lm/m²)
- 亮度:光源表面或反射光的可见光亮度,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(cd/m²)。
- 光出射度: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可见光总量,单位为流明每平方米(lm/m²)。
坎德拉 和 流明
使用立体角作为坎德拉定义的一部分,规定了某一特定方向的发光。当我们购买灯泡时,其亮度不是以坎德拉,而是以流明为单位,表示它向各个方向发出的总光量——体现整个房间照明的效果。而坎德拉则是衡量如果直接看向光源,它的亮度将会如何显示。
- 如果光源在所有方向均匀地发光(即球形发光),那么1 坎德拉 = 12.57 流明(因为球面角是
4π
立体角 ≈ 12.57)。 - 如果光源发出的光只集中在一个方向(如手电筒),那么坎德拉数可能很高,但流明数相对较低。
参考
- https://www.bipm.org/en/measurement-units/si-base-units
- https://www.nist.gov/si-redefinition/road-revised-si
-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I_base_unit
-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nternational_System_of_Units
-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Kibble_balance
- https://www.nist.gov/si-redefinition/kilogram-kibble-balance
-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hysical_constant
- https://pml.nist.gov/cuu/Constants/